查看原文
其他

致良知和合弄制——企业乌托邦尝试

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3-05-12

昨天《争议“致良知”》一文引起了企业界的关注,创始人《旧文重发 | 致良知的老白》是我多年朋友,我也认识多位“致良知”核心创业成员的企业家,这些企业家都是所在行业内的领导者和精英,与那些“成功学”拥囤、在创业风浪中挣扎的小老板们有天壤之别。基于这些了解,我能确认自己对“致良知”本质的认识。

 

这次舆论风波可能正好赶上了国家整治成功学“精神传销”的时机,所以备受关注,例如:

精神控制、催眠同化、传销敛财…深圳警方打掉的全国首个“教练技术”组织有多可怕

 

致良知受到的指责主要是三方面,一是“洗脑式”教育方法,例如晨钟暮鼓严格做功课,严厉无情的自省过程,二是部分内容质量粗糙,存在反科学、与时代精神相悖之处,三是有人借机敛财,违背非营利组织的初衷。

 

这几年我一直在近距离观察致良知的发展,并将其看作一个企业家信仰组织,和稻盛和夫的“盛和塾”同宗同源,皆称继承王阳明哲学之衣钵,皆以改造人心来塑造组织为宗旨。致良知比盛和熟具有更强的行动力,有点像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之分。

 

他们受到以上以上三项指责,并不出人意料。在教育方式上,须知自私、惰性是人之天性,自知自觉从而成为学霸的是少数,顽劣不化、拒绝说教的学渣是多数,教育严格到超出可被普通人性接受的程度,被学渣吐槽,乃至发起群体舆论报复,岂不正常?

 

致良知在操作中所呈现出的鱼目混珠、龙蛇混杂,与之传播对象相称,正如信仰传播的过程中,所产生形形色色的“接地气”,让人啼笑皆非,却也是不可避免。“冬至节过了整三天,耶稣诞生在驻马店”,这也许让人觉得离经叛道,可又何偿不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法?我小时候在老家的川剧院,跟着外公看过不止一次川剧版《列宁在十月》:


说起利益对信仰的利用,想起一件往事。孩子小时候,家里请阿姨,熟人介绍了一位,来面试时,看起来很精干的这位中年阿姨拎了个塑料袋,里面有两三本书,给我解释这是她每日都在诵读的《圣经》;出于对信教人士的信任和好感,这给了我很好的第一印象。阿姨来我家后,开始几天还见她翻了几次,之后就再没看她打开过塑料袋了。阿姨的品行有颇多可挑剔之处,可是在照顾孩子方面的工作绩效还可以接受,所以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和平相处了若干年直到她主动离职。

 

因为见证了老白思想体系形成过程,我觉得他的哲学认知的基础是他自己的这句话:

对中华文化而言,“起点即是巅峰”,古圣先贤早已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秘密。

白立新

他说的“起点”是指孔孟老子时代,实际上,中华文明的起点在孔孟之前更早一些时间的西周的“礼治”,如果我们不去追求还原礼治的细节,意识形态上的“复礼”,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孔孟以降几千年以来的追求,老白也正行在这个道路上:


总之,致良知这事儿,具有乌托邦建设的一切特征:宏大理想的目标和一地鸡毛的争议。

 

不少西方企业同样在进行以人心改造为目标的组织塑造尝试,《重塑组织》中提到的青色型组织以及代表性的“合弄制”,阐述了如何实现职业环境(功名、利益)和内心价值观(渴望、心灵)的和谐。


“致良知”现象是部分中国企业家寻求精神寄托,并且把员工一道拉进共同修行中,而西方的组织乌托邦建设,则更强调人性化的系统建设,常见的措施和“致良知”相比,既有同,也有异,这也体现了基础价值观的不同。西方组织重塑行为的典型措施是:

1、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设,创立开放包容的环境

2、打破组织地位和权威

3、发起价值观大讨论,形成基本准则的共识

4、强调通过教练、禅修等方式,通过个人反思来形成正念

5、开放、透明的沟通

6、严密的、民主的冲突管理流程

7、与社会、环境的和谐,强调可持续发展

领先的企业通过员工招聘、行为反馈和激励奖惩来塑造文化,也就是说,文化是通过选择、反馈等行为来塑造,让员工去接受, 并主动淘汰不接受的对象,而不是通过教育去改变员工。例如中国某管理标杆企业,在快速成长期有条不成文的招人标准,一是名牌大学毕业,二是具有“志向远大、一贫如洗”的特质,只有找到这群人,才能共同接受可能并不为其他人所理解的“狼性文化”;被奉为硅谷企业文化标杆的Netflix,则明确了雇佣和升迁符合企业价值观的“成年人”。

 

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家并不宣称某种特定的理念信仰,也在实践组织文化塑造。总之,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家的核心价值观,而对普罗大众来讲,毕竟咱们社会还是提供了足够的双向职业选择机会。

 



组织转型,请关注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